浮子
推送 分享
发布于 IP属地佐治亚

2.11 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《论语解码》浮子

第二编:学而得智2.11 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

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
——《述而》7.20


【原文】

子曰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(1),敏(2)以求之者也。”

——《论语解码·学而得智 2.11》


【注释】

  1. :指先哲的遗典、古代的经典与道统,包括文化、制度、礼乐等历史智慧的结晶。

  2. :不仅为“敏捷、勤勉”之义,更有“印证、求实”之意。古字通“拇”,引申为实证之力,在当下实践中识别、印证“古”之真义。


【诠译】

孔子说:“我不是生来就拥有智慧的那种人,我是喜爱探索古代典籍与先哲智慧,并在实践中加以印证和筛选的人。”


【解码】

一、承接上章,孔子明确自陈智慧之源

继上一章“我无不学而作之”的声明之后,孔子再次强调:

我不是天生知者,我的智慧源自后天学习、研究与实践印证。

这是孔子有意摆脱“神圣人格”的自我还原,强调:智慧,不是天命赋予,而是人可求得


二、好古:不是泥古,而是尊重历史的智慧

孔子所说的“好古”,不是对“旧”的崇拜,更不是形式主义的复古,而是出于对历史经验与前人智慧的尊重。

“古”是智慧的沉淀,是经验的积累,真正的“好古”必须包含三个维度:

  • 尊重之情:不轻视、不遗弃;

  • 理解之深:不肤浅、不盲信;

  • 转化之能:能用于当下、有所发展。


三、敏以求之:印证与选择的实践之道

“敏”不是简单的勤快,而是能动的验证力与择优意识。孔子提出学习“古”的方法是:

敏以求之——在实践中印证它,从印证中选择它。

  • 其一,“古”的内容需经由现实印证,才能知道哪些可用、哪些已废;

  • 其二,“敏”是对“好”的深化,是从兴趣走向责任、从接受走向判断;

  • 其三,“求”不是盲目拾取,而是基于实践基础的创造性选择。

这三步——好、敏、求,构成了孔子对“如何学”的系统路径。


【百家】

  • 杨伯峻:“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,而是爱好古代文化,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。”

  • 钱穆:“我不是生来便知的呀!我是喜好于古,勤快求来的呀!”

  • 李泽厚:“我不是生出来就有知识,而是爱好古代,努力探求得来的。”

这些释义虽传达出孔子“好学”的态度,但大多停留在对“勤奋、传统”的字面强调,未能深入“敏”的哲学层次——特别是孔子强调的“印证”与“选择”之间的实践联系。

在传统封建儒学体系中,孔子被后人拔高为“天纵之圣”,被赋予先天圣德与神性智识。这种“神化塑像”,正是对孔子本章原意的根本背离。

孔子明确说:

我不是天赋异禀的圣人,我是一个热爱古典、在实践中反复求证、慎重筛选的人。

而“好古”,千百年来被误解为“泥古”“复古”“因循守旧”,成为保守主义的遮羞布。实际上,孔子的“好古”,从来不是回到过去,而是:

  • 以实践为度量;

  • 以今人之境,重评前人之道;

  • 取其可用,去其糟粕。

真正的“好古”,必须“敏以求之”;不印证、不筛选,就不是孔子式的“好古”,而是伪学与僵化。


✅【小结】

本章是孔子“学而得智”哲学的内在展开,也是“为学之道”的方法总结:

  • 非生知者,不神秘、不装圣;

  • 好古者,探源而不复旧;

  • 敏求者,在现实中验证,在印证中选择。

知之不凭天赋,得之必靠求证;
好古非复古,敏行方为真。

第二编:学而得智 —2.12 由诲女,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▶️

第二编:学而得智 —2.10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 ▶️

浏览 (23)
点赞
收藏
分享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