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10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《论语解码》浮子
第二编:学而得智 —2.10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无是也
子曰:“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”
— 述而7.28《論語》
【原文】
子曰:“盖(1)有不知而作(2)之者,我无是也。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(3)也。”
— 学而得智2.9《论语解码》
【注释】
1. 盖:语气词,大概、或许,用于引出一种推测判断。
2. 作:起而有为,意为创立、建构、著述、开道。
3. 次:次第、层级,“次也”即学而知之者,区别于“生而知之者”的上等境界。
【诠译】
孔子说:“或许有些人是不经学习便能有所建树的,但我不是。我是靠多听、多看:从众多听闻中选择值得效法的,从广泛观察中提取值得记识的。我的智慧,是学而得来的。”
【解码】
一、孔子自陈:我是学出来的,不是生来的
这不是一句谦辞,而是孔子郑重地否定“先验圣人”说,强调:
智慧来自学习,而非天赋;我的知,是经过路径修成的知。
这句话不是“自谦”,而是“自证”——证明“得智有路”,并非神授之物。
二、路径意识:知之可学,有路可循
孔子用对称句式指出了获取智慧的路径结构:
多闻 → 择善 → 从之;多见 → 识理 → 记之。
这不仅是一种经验积累的态度,更是:
· 对知识筛选力的强调(“择其善”);
· 对观察与判断力的训练(“识之”);
· 对实践追随与记忆建构的整合(“从之”、“记之”)。
这条路径不是直觉、也非模仿,而是一种理性筛选后的认同与践行。
在今天的术语中,这是一种认知加工机制 + 行动路径设计。
三、“知之次也”:强调实践智慧的正当性
“次”并非自降身份,而是对智慧来源的结构性标示:
· 生而知之,是上者,是偶发、极稀有的现象;
· 学而知之,是次者,是可重复、可教化、可操作的路径。
孔子以“学而得智”自居,正是鼓励所有人走上这条从经验到理性再到智慧的修行之路。
【百家】
· 杨伯峻:“大概有那种不学习却能创作的人,我不是。要多听、多看,择善而行,这就是‘学而知之’。”
此释保留原意中的谦逊态度,但未充分揭示“多闻、择善、从之”与“多见、识之”的路径结构,其实正是孔子强调的认知实践之道。
长期以来,孔子常被误读为“圣人天赋”的代表人物,在传统解读中,本章往往被当作“谦逊之语”。
但实际上,孔子是在明确声明:
我不是神圣启示式的“创道者”,我是经验甄别后的“求道者”。
孔子的这段话,就是对“神授圣人说”的根本否定。他重申:
· 智慧有路径;知识可学;修行可积;得道可达。
这与他在其他章节中提出的“学而知之”“困而学之”“知之为知之”等一系列理念共同构成了孔子的知识论体系:反对神秘,强调路径;否定特权,强调普遍性。
这也正回应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:“智慧是否只属于少数天赋异禀者?”
孔子给出的回答是:
不,我也是靠学而得智的那一类人。你也可以。
✅【小结】
本章是《学而得智》系列的路径总结与自我定位:不神秘,不装圣;重路径,重实践;明择善,明识理。
知之有路,道非神授;君子之智,学而成之。
第二编:学而得智 —2.11 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 ▶️
2.9 学而得智-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 ▶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