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子
推送 分享
发布于 IP属地佐治亚

2.7 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《论语解码》浮子

第二编:学而得智 — 2.7 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

子曰:“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”

— 憲問14.24《論語》

【原文】

子曰:“古之学者为己(1),今之学者为人(2)。”

— 学而得智2.7《论语解码》

【注释】

1.     为己:指为自身修养、德性圆满而学习,是“内圣”的根本功夫。

2.     为人:原指为他人而学,亦可引申为为社会、为人类寻找出路,是“外王”的延伸使命。

【诠译】

孔子说:“古时的学者,以修养自身、解困悟道为目的;今之学者,则不仅修己,更试图为他人、为社会、为人类探求未来之道。”

【百家】

·       杨伯峻:“古人学以修己;今人多为取悦于人。”(着重古今动机差异)

·       钱穆:“古人学道以自得;今人学艺以应世。”(偏向忧世感)

·       李泽厚:“为己是主体伦理出发;为人是工具理性指向。”

【诠释】

这是一章具有互文结构的经典,表面古今对举,实则语义流动、层次递进

一、“为己”之学:修身养德,解人之困

古之学者以“为己”为志,目的不在功名,而在解自身困境、成就人格

这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,也是修身之道的核心实践。

“为己”,是一种求真精神,是对天地人伦的内在回应,是内圣之道的起点。

二、“为人”之学:以身载道,为人类探路

孔子言“今之学者为人”,并非贬今褒古,而是揭示学术发展中责任的拓展:

今人不但要修己明德,更须面对社会现实、时代问题、人类困境,主动承担使命,为未来寻路。

“为人”不只是取悦于人,而是肩负教化、探索、改进世界的担当。

这是“诲人不倦”的精神延伸,是内圣之外的外王之责

三、互文结构:为己为人,交融互生

“为己”是根,“为人”是果;“为人”也是反向照亮“为己”的镜像。

·       学而不厌者,为己也;诲人不倦者,为人也。

·       自觉修己,是为人之始;关怀众生,是为己之归。

孔子此章的智慧,不在对立古今,而在揭示:

真正的学,是修己以安人,为人类明道破迷。


✅【小结】

此章不仅反映学风变迁,更刻画了学问之道从个体修养走向群体责任的轨迹

·       古人学道为己,以解人生命题;

·       今人学问为人,亦须以己为本,方能为人类指出方向。

“为己”是自觉,“为人”是自化。二者统一,乃孔子之“大人之学”。

君子之学,应立于己,成于人,明于道,济于世。

 

2.6 学而得智-学而知之者,次也 ▶️

2.8 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 ▶️

——浮子《论语解码》

浏览 (24)
点赞
收藏
分享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