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子
推送 分享
发布于 IP属地佐治亚

2.6 学而得智-学而知之者,次也《论语解码》浮子

第二编:学而得智 —2.6 学而知之者,次也

子曰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學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。”

— 季氏16.9《論語》

【原文】

孔子曰:“生而知zhì之(1)者,上也;学而知zhì之者,次也;困(2)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

— 学而得智2.6《论语解码》

【注释】

1.     :指“道”或“智慧”。

2.     :本义为“梱”,即门槛,引申为困苦、限制、障碍。既指认知上的局限,也指现实生存的艰难环境。

【诠译】

孔子说:“天赋聪慧而通达道理的人,是最上等的;通过学习获得智慧的,是次一等;经历困境后才开始学习的,又次一等;若遭遇困境却依然不学习,那就是最下等的了。”

【百家】

孔子说:“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,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;实践后遇见困难,再去学它,又是再次一等;遇见困难而不学,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。”

— 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

先生说:“生来就知道的,那是最上等。学了才知道的,那是次一等。经历困境后才知要学的,又次了一等。若经了困,仍不学,那就只算是下等了。”

— 钱穆《论语新解》

孔子说:“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,学习而后有知识是次等,遇到困难再去学,再次一等;遇到困难仍然不学,这样的人就真是下等了。”

 — 李泽厚《论语今读》

【解码】

一、“生知”与“学知”:智慧的层次观

本章从认知能力的高低层次切入,构建起一幅“智慧阶梯”图景:

·       生而知之者:天赋极高者,近乎圣贤,稀有且神秘。

·       学而知之者:后天勤学之人,孔子鼓励的主流路径。

·       困而学之者:经受困境后觉悟学习,是可贵之志。

·       困而不学者:陷于困境仍不学习,是愚昧之本。

这四类人,对应着人类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,也体现了孔子对“知”的尊重与“学”的期待。


二、“困”的二重义:认知与现实的双重困境

“困”字为“梱”之本,象征门槛,意为:

·       认知上的困:生而无知,人类的先天局限。

·       生存上的困:生活艰难、社会结构、历史环境所致。

若面对困境仍能发奋学习,即便迟觉也值得肯定;但若既“困”又“懒”,不思进取,那就滑落为“下矣”。

孔子并非用困苦来判人高下,而是用能否从困中奋起学习来衡量精神与人格的高低。


三、“生而知”并非终极褒扬,孔子的现实主义立场

孔子承认“生知者”存在,但并未鼓吹其为唯一正道。他主张“学而知之”才是现实世界中最可靠的智慧路径

他不是唯心地膜拜天才,也不是唯物地否定天赋,而是强调:

智慧不在于天赋,而在于能否突破“困”而学。

这是一种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:认清局限,不怨命运,靠学习自救。


✅【小结】

本章是孔子对“认知能力”与“学习意愿”的精细分层,更是他对教育公平与自我提升的哲学表达:

·       生知者:天命所赋,非凡人所及;

·       学知者:后天修养,君子之道;

·       困学者:觉醒之人,可敬可佩;

·       困不学者:放弃成长,是卑下之源。

孔子在这里既承认“人有差等”,却又强调差等不是命定,而是选择
生而不知非罪,困而不学才是真正的放弃

“唯学能化困,唯志可上达。”君子之学,在于知困而不甘困。

2.5 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學而上達 ▶️

2.7 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 ▶️

——浮子《论语解码》

浏览 (34)
点赞
收藏
分享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