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解码》后记
后记
《论语》记载孔子的弟子一般称字,只有曾参和有若称“子”,因此有人认为《论语》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。但是有若称子,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(这一史实可参阅《礼记•檀弓上》、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和《史记•仲尼弟子列传》)。至于《左传》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“国士”,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“子”的原因。
《论语》的由来,诸家所言大同小异。据《汉书•艺文志》记载《论语》是一部“孔子应答弟子,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”,孔子死后,由孔门弟子纂辑而成的。宋理学家程颐认为《论语》 ,成于孔子的学生有子(若)和曾子(参)的弟子。 他的根据是《论语》所记的孔门弟子都不称子,唯独对有若和曾参称子,应是有子和曾子的学生对他们老师的尊称,因此断言《论语》成于有子和曾子的门生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则推论《论语》是孔子门生曾参的学生所编定。依据是《论语》中有曾子与其学生的之间的语言描述,因此断言《论语》最终成于曾子的学生。
《论语》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,无论是其内容的真伪,还是对其内容的诠释都是最有争议的。其影响是深远的,毒害也是沉重的,堪称世界之最。正如匡亚明先生所言,“各时代起作用的孔子思想,一般是经御用后儒改造过的假孔学或半真半假的孔学......” 一面将孔子抬高到“至圣先师”的高位,一面却任意篡改孔子思想来欺世惑众。
《论语解码》,首先力求将《论语》用现代语言诠译出来,使其能通俗易懂的理解和承传。另一方面,力求将《论语》追本穷源,用当下的视角还原它的真正内涵,使孔子的智慧能被当下大千世界再认识。
这是由于“礼崩乐坏”,以精神价值为本,崇仁贵义的时代行将结束,由此而导致追求物质价值、以“利”为上的牟取物质利益时代的到来。
“举国争利”往往成为大国军事行动的导因。官员和学者逐利,全民经商,几乎成为时尚。久之,形成为商战理论。逐利风尚和商业文化导致伦理价值体系的逐步瓦解。
《论语解码》不完全是一本注释《论语》的书。一般说来,但凡注释六经的书都会注上“六经注我”或“我注六经”的标签。在我看来“《论语》且不能注我,更非我注《论语》。
几千年来《论语》成书以来没有人尝试过的,就是对《论语》各章节重新编排。
《论语》,孔子及门人的语录,系统地讲述了君子如何去 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问题,但由于《论语》成书时间是在孔子等之后,历代又被皇权折腾,因此,目前所袭用的《论语》各章间的顺序并没有逻辑关系。
为了能更好地把握,还《论语》以本来面目,必须对此重新排序。在后面的解释用,《论语》原有篇章都无一遗漏,只是顺序按照更合理的方式重新编排。这点必须明确。而这《论语》之旅,将按照新版的次序进行。
北宋大儒张载的”横渠四句,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“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
关于《论语》大家都听过一句名言: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。这句话是宋代赵普说的。这句话有两层涵义:一是表示谦虚,承认自己读书不多;二是表示推崇,认为《论语》这部书里包含着经纶济世的大学问。到了南宋,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进一步推崇《论语》,把它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合编在一起并称《四书》。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都把它作为开科取士的必考书目,也成为几百年间,读书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经典。
《汉书.艺文志》说:“《论语》者,孔子应答弟子、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。当是弟子各有所记。夫子既卒,门人相与辑而论纂,故谓之《论语》。” 《论语》是儒家的经典之作,亦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,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,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间的言语行事,提倡“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、修身齐家、治国平天下”。从某种角度看,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、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,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,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。
首先,我们要知道当时能占卜行医都是哪些人呢?春秋时期官贵民贱,社会分工分为贵贱不同等级:“士、农、工、商”。能出仕为官的毕竟少数。一是在朝的贵族,二是殷朝遗留下来的没落贵族后裔。
殷朝遗留下来的没落贵族当时称为”儒“,这些没落贵族后裔大多是文化人,除了读书出仕做官以外,农、工和商大多是干不了的。因此,这些没有出仕的儒仕,除了一部分人恪守儒道,继续修身齐家、过他的耕读生活之外,多数人还有两种职业选择:一是当先生,设馆授徒或受聘私塾,教书育人,继续传承儒家薪火;其二便是当医生,悬壶济世,走上救死扶伤、治病救人之路。正如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所说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”。行医往往与巫连在一起,合称巫医,并将医、卜(算卦的)、星(占星的)、相(相面的)并列。
宋人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记载了北宋名臣范仲淹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:一天,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。他抽了一支签,祷告说:“我将来能做宰相吗?”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。他又祷告说:“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?”回答还是不能。范仲淹叹口气说:“两样都不能,我将来如何实现平生之志呢!”别人对此都感到很奇怪,就问他:“男子汉大丈夫,立志想做宰相,可以理解;可是,你怎么又想做个医生呢?志向是不是小了点儿?”范仲淹叹口气说:“我在乎的哪里是这个!我立志向学,当然希望将来得遇明主,报效国家。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,莫过于做宰相;既然做不了宰相,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,莫过于做医生。倘能做个好医生,上可以疗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,下可以救治天下苍生,中可以教人保健养生,益寿延年。身处底层而能救人利物、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,还有比当医生更好的职业吗?”
从此,中国历史上便有了两句励志名言: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 [北宋] 范仲淹(能改斋漫录·卷十三)。中华民族能够繁衍至今,儒家传统影响至深,而巫医的功德亦不可估量。“但得世间人少病,何妨架上药生尘”。一批批儒医以推己及人、舍己救人的理念和胸怀,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推到了极致。良医始被尊为儒医,医术亦被称为仁术。堪称儒与医的完美结合。
治国育人和占卜行医出自同一个群体,济世救人异曲同工。直到近代中国,不少志士仁人志在救民于水火,也是从学医开始,诸如孙中山、鲁迅、郭沫若,等等。
因此,孔子在此提出了“济世要有厚德,救人要有医德”,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吗?
【英译】
Confucius said,"The people of the south have a saying - 'A man without constancy cannot be either a wizard or a doctor.' Good! Inconstant in his virtue, he will be visited with disgrace."
The Master said, "This arises simply from not attending to the prognostication."
“为天地立心”,可以认为旧时说的医德。张载在《诗书》一篇中说:“天无心,心都在人之心”。医生为天地所立之心,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、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,只有为天地立下这样的仁心,才能做到“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无病,上下和亲,德泽下流,子孙无忧。传于后世,无有终时。”
“为生民立命”,可以认为强调的是医技。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说:“天覆地载.万物悉备,莫贵于人”,人的生命是最为珍贵的。作为医生,要怀着博爱济众的仁心,为生民之生命健康而刻苦钻研。
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“绝学”是体现了民族特色的、独一无二的经典学术精粹,中医先圣的“绝学”就是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难经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这“四大经典”。这“四大经典”的理论和方药,久经临证实践而不衰,至今仍是中医立命的根基。
“为万世开太平”,可以说是中医对人民生命健康繁衍的承诺.以及传承延续中医经典,创新中医理论的理想和使命。
注:尝闻医道通于儒,而其功与相等埒。得非以儒者运心极而剂量之,能使天下和平,与医之起疡兴疴,跻天下于仁寿,其事与功均也。
另一种解释,此中的相,应是特指江湖相士,辨析迷津,疏解心理精神;是相较于诊治生理病理疾患而言的。